如如果我们用频谱分析仪对音乐录音效果进行检测,那么我们将无法探寻到音乐的本质之美。
音符在本质上并无好、坏,或开心、悲伤之分。但当人耳捕捉到音符的时候,人体的听觉系统便开始对其进行分析,然后送到专门负责处理记忆、情绪、图像和身体运动等大恼活动的右脑,而奇妙的是,所有这些大脑活动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但却无法触摸到的。那么当我们感觉到不同规律的空气震荡,即是我们认为是音调、音色、节奏及和声时,那到底是如何唤起我们情感反应呢?
心理声学和听觉神经科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对音乐是如何影响大脑,并勾起我们的主观感知这一课题展开研究。然而,要解释为何音乐在我们人类所处环境中如此地根深蒂固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时,我们不得不应用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进化论科学家们的理论作为解释此问题的基点。音乐的目的自从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音乐的终极奥义也同样备受争议,而人们至今对此仍然争论不休。在众多的论点中,有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在这一论题上占主导地位。其中,认知科学家兼著名科学作家Steven Pinker 在他的 How the Mind Works (W W Norton, 2009) 一书中断言:音乐并非人类进化进程的独特驱动因素。
他使用“听觉正如奶酪蛋糕”这一比喻来形容音乐是如何制造出欢乐气氛以及借着我们的语言系统促进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据 Pinker之说,音乐是我们人类的另一种更为奢侈的语言系统,这就如我们的先人并没有尝试过过多甜品,而现在我们正被奶酪蛋糕的白糖与脂肪过渡刺激着我们的味觉一样。此论点说明语言是大脑神经能力的进化,而这得益于灵长类动物的社交生活方式。